电 台
1.小型电台
民国21年(1932)民国政府军政部军事交通机械修造厂电信工厂生产5瓦和15瓦的收发报机,1939年,中央无线电机制造厂生产60瓦、100瓦及2000瓦发报机和200瓦、400瓦和600瓦报话发射机以及4灯、8灯和12灯收信机等,当时主要是采用进口元器件组装而成。
1949年南京刚解放,南京无线电厂开始研制并生产20瓦短波发报机和7灯收信机。1950年参考苏联制造的PЪИ研制71型战术电台。该电台采用匈牙利制造的小型电子管和中周变压器。此外,由于当时国内工业基础薄弱,工厂自行设计制造调谐三联电容器、变压器、继电器、结构件、接插件、天线、机箱等。1952年4月,71型电台研制成功。该电台后经三次改型,成为战术通信的正规军用装备。1959年南京无线电厂用半导体代替电子管,并采用先进的可充电银锌电池研制成第二代战术电台63型和65型;1968年研制成的73型2瓦电台真正体现了半导体化的优越性,使部队实现了战术电台的大换装。1963年苏州无线电厂试制救生艇应急电台XZ-8,经4次改型达到国际通用标准;1966、1970年又研制出空军水面救生应急电台和JT-509手提式救生应急电台。
1955年以后,小型电台开始转向民用。1957年南京无线电厂在71型电台的基础上研制成“丰收”牌无线电调度电话,用于农业拖拉机耕作调度;次年设计制造TW-1型列车无线调度电话;1983年又研制出5瓦船用电台XDB3-83,频率范围27—28MHz,可利用晶体选取10个频率点,进行单边带话或调幅话通信。
2.调幅制短波通信电台
南京无线电厂于1950年开始向部队提供91型150瓦短波报话发射机和7512型12灯收信机,并与71型2瓦小电台和而后定型的200甲型1000瓦发射机组成部队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短波通信网络的制式装置;1951年又研制成1000瓦、1500瓦、2000瓦等较大功率短波通信报话发射机。1956年制成KPOT-M一级收信机, 该机的研制成功大大提高了部队收信机的性能,同时也带动了一大批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
1969年常州无线电厂自行设计研制出国内第一台晶体管一级短波接收机77-A型,可接收调幅话、等幅报和调幅报等,加上适当的终端, 还可收移频印字报及模信号。1972年该厂又与四机部十所共同研制开发H332四通道调谐短波遥控接收机。该机成为用于1980年中国太平洋运载火箭首次发射的主要通信设备之一,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二、短波单边带通信设备
1.甲系列单边带电台
1959年南京无线电厂在—○一○所协助下研制开发成功250瓦单边带电台。该电台采用副载波移频制,可同时进行上边带一路话或二路报、下边带一路话的通信,是国内自行设计研制成功的第一台单边带电台,标志着中国通信技术进入了新领域。
1963年该厂研制成功800瓦单边带电台。该电台频率覆盖展宽,频率点加密,并可利用上下边带同时进行四路报的收发。
2.乙系列单边带电台
1964年南京无线电厂开始研制高空侦察机上的机载400瓦单边带电台,1965年2月拿出样机,填补了国内机载单边带电台的空白。在此基础上,1971 年又研制出二套陆用400瓦单边带电台样机。研制过程中对接收机的高频前端电路、 发射机的激励器等做了大量改进工作,改善了电台高频放大器的线性动态范围、抗大信号堵塞等技术性能。1969年研制出样机的FDH75型1.6千瓦单边带发射机采用自动调谐等先进技术,功率大,性能稳定可靠,操作方便,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和海陆空三军通信,受到较好评价,1980年该机获国家质量金奖。1969年还研制出15千瓦瞬间大功率发射机,并于1973年通过鉴定。至此自行开发设计的新一代单边带通信设备全部实现半导体小型化,具有自动调谐功能,形成400瓦、1600瓦、5000瓦和15000瓦实时选频发射机系列。
3.丙系列单边带通信设备
1978年,江苏开始丙系列产品的研制工作。与甲系列、乙系列相比,丙系列设备采用了实时选频、语言的数字处理与加密等大量新技术。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处理机的应用,使丙系列电台不仅缩小了体积、减轻了重量,而且具有自适应能力和遥控、遥测、遥讯等功能,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同时也使江苏短波通信技术更完善。其中南京无线电厂研制成功的FDH6- 84型400瓦短波单边带发射机和SDB2-84一级单边带接收机均采用微机控制技术、自动调谐技术,并分别采用全数字化激励器和合成器,实现“三遥”功能,收信机的抗大信号干扰能力比老机器提高了2个数量级,1986年均获机电部科技成果一等奖。该厂研制的FYK1-84发信机及其主控台可在5公里范围内遥控、遥测,sdb-84接收机采用频率合成技术、自动调谐、微机控制等技术。SYK2- 86收发信机遥控台、FDH7-87型1.6千瓦短波发信机和FYK1-84发射机1986年均获机电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1978年南京无线电厂为解决通信保密问题,开发语言保密终端。该机由用于压缩语言数码率的声码器、数字加密解密器和用于信道匹配的调制解调器三部分组成,采用遥控微机处理,达到当时国际水平。
1985年10月常州无线电厂采用数字技术、频率合成技术等新技术,研制出SD007小型单边带接收机。该机采用微机控制,达到80年代初的国际水平。
三、微波通信 移动通信
1969年苏州无线电厂与四机部十九所联合研制106- Ⅰ型微波接力通信机,于1970年12月6日研制成国内第一台微波接力机。
1976年苏州无线电厂在南京工学院和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下,研制成功WJ-11-32/16(11GC)型数字微波接力通信机。这是国内最早开发成功的频率高于10GHz的微波接力通信机。
1984年南京无线电厂引进无线电拨号电台技术,研制成熊猫牌XCB1-86型无线电话机。这是一种手提式超短波电话机,采用了频率合成技术。此后又研制开发MAST- B2自动拨号无线电话。该系统由控制中心、基地台、移动台组成。控制中心和移动台采用微机控制,能实现无人值守遥控报警,具有有线/无线自动转换、信道共用自动扫描等功能,程控、纵横、步进制交换机均可配接,用户线、中继线均可连接。该系统还可存贮拨号、自动寻呼,组网能力强,一个控制中心最多可控制21个无线区域、72个无线信道,当基地站天线高度为50米时,服务半径可达30—40公里。
四、卫星通信地面站
1973年四机部根据中央指示,把研制中国第一座模拟制卫星通信地面站的任务交给了江苏,省委即组织以南京无线电厂、南京有线电厂、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长江机器制造厂、新联机械厂、南京固体电路研究所、南京电子管厂及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邮电学院、五一一厂等单位为主的共150多个单位参加的卫星通信地面站“大会战”。各单位按技术专长分别承担地面站设备的开发研制工作。1975年12月24日,中国第一座10米天线模拟制卫星通信地面站在南京诞生,接收的国际四号卫星转发的彩色电视信号,图像清晰稳定,色彩协调,音响悦耳。中央军委、国务院组织了包括19位正副部长在内的100多人的中央代表团,到南京实地视察,表示祝贺。该项目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经国际卫星通信组织验证,性能指标全部合格。
南京卫星地面站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卫星通信技术进入实用化阶段。
1978年根据中国与德国、法国签订的“交响乐”卫星通信试验协定,与德国莱斯汀地面站成功地举行了国际电视会议,为国际交流提供了新的通信手段。
1976年之后在国家统一组织下,由南京无线电厂、新联机械厂、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等单位为主,先后完成了北京中央卫星通信地面站、昆明卫星通信地面站的总体设计任务,并为北京卫星通信地面站、昆明卫星通信地面站、乌鲁木齐卫星通信地面站和新疆卫星通信地面站等研制了电视、电话模拟系统及公用设备,提供了全部配套。
1987年南京无线电厂又研制DS-2卫星通信地面站。 该站采用连续可变斜率、增量调制的话音处理技术、相移键控调制方式、单路单载波频分多址通信体制,特别适用于中小容量多点通信的专用卫星通信。配备相应终端设备,还可以传输电话、电传、数据、传真等,技术达到国际80年代中期水平。